雅昌首页
求购单(0) 消息
黄礼攸首页资讯资讯详细

【评论】自然·自我·自由--读黄礼攸桃花源创作中的三重境

2022-09-15 17:06:46 来源:艺术家提供作者:周芸竹 
A-A+

  为实现理想中的油画写意而奔走于大江南北的黄礼攸,在一次偶然的机缘中来到了渡船坡。在这里,他不仅遇见了漫山遍野的石头和桃花,还开启了他的又一艺术篇章。

  寻古人之踪迹,我们不难发现的是,伴随着石头或桃花的,是一场又一场人间绮梦--上古神话中的石头,经由女娲炼造,堪当补天之物;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则象征着安宁祥和的世外之境;当石头与桃花产生交集之时,又化作那磐石凳和桃花雨,一齐安身于红楼一梦中的沁芳闸旁,静默见证木石奇缘这一千古绝唱。可以说,石头与桃花,自古以来便被文人墨客安放在关乎太平之世与美好生活的蓝图中,而这两者的组合,也为人们对于因缘际会的吟咏歌颂添附了更多的诗性遐想。

  夫画者,从于心者也。艺术家的作品,可以说是其内在心性的视觉呈现。从早期创作的《造房图》开始,黄礼攸就已显露出他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深沉眷恋,值得一提的是,这一系列作品在媒材、内容等方面虽有体现艺术家的当代意识,但贯穿整幅画面的却是传统山水画的古意、灵动、气韵。对于这样一位拥有“文心”的艺术家而言,人生所到之处皆可化作诗境,生命所处之时皆可遇见物华。又或许是那些早在学生时期就已播撒在黄礼攸心中的,有关石头与桃花的文化种子,在那次渡船坡之行悄然发芽,才使得黄礼攸选择在世间万千景象中驻足于这片桃林,并长时间地将其视为自己艺术创作上的耕耘之地。

  自然之“佳境”,自我之“心境”,自由之“化境”,这是笔者在黄礼攸桃花源创作中读到的三重境。

  可以说,这一系列作品的创作缘起,与黄礼攸主动走进自然、观察自然、领悟自然的现实体验有着密切关联。对于久居现代化都市的人们而言,渡船坡这片美得动人心魄的桃源景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安抚日常穿梭于“城市丛林”中的疲惫身心,但对于艺术家黄礼攸而言,在欣赏、体验、感叹自然美之外,他还需思考如何将其升华为艺术美的难题。最初,这片桃源佳境为他带来了具有新鲜感的写生体验,直至今日,他仍保留着每年春季前往渡船坡采风的习惯。而在对比观察这些不同年份的写生作品时,我们能够直观感受到,黄礼攸为保持自身对于事物的敏锐感知所做出的不懈努力--即便是在每年的同一季节,面对着同一景象,他也在不断发掘、深化自己对这片桃林的认识,在写生中及时地将新的感悟转换成相对应的绘画语言来进行表达。但总的来说,这一部分写生作品仍然符合我们对事物的常规认知。

  真正引人入胜的作品,应该是艺术家情感与智慧的结晶。现实世界中的渡船坡,只是黄礼攸桃花源系列创作的一个基点。事实上,从以往的作品中我们便可看出,黄礼攸是一位敢于“变化”的艺术家。这种“变化”既可以指他在创作理念上的自我革新,也可以理解为他在绘画语言上的多元探索。我们不妨大胆地设想,在黄礼攸的桃花源系列创作中,那些流水意象的灵感,最初或许来源于他描绘桃林草地时所做的一回“色彩实验”。陌生化的色彩表达可以给人以视觉上的审美惊奇,但黄礼攸的艺术追求恐怕不只是创造出某种异于常态的风景图像。在这批作品中,春水桃花的浪漫轻而易举就能捕获无数眼球,这种柔媚也迷惑了众多观者,使其甘心沉沦于眼前所见。但笔者认为,画面上着墨并不太多的、只身一人的“泳者”形象,才是整幅作品体现黄礼攸艺术智慧的核心之处。艺术家本人也曾坦言到,这位“泳者”其实就是自己。或许在一般观者看来,这只不过是艺术家为画面增添的一点趣味性元素。如果我们对黄礼攸创作中的这一“奇思妙想”再进行追问,会惊讶地发现--繁花盛况,巨石嶙峋,水中之人几乎很少有可能摆脱“是忍耐前行寻找栖所,还是就此湮灭不再挣扎”的怪圈,他身在奇观当中,却不知何时才能真正改变作为个体的人所面临的困境。可以说,这一画中之人的在场,使作品不仅有效地规避了某种“唯美”倾向,还辐射出了强劲的艺术张力。在这一部分桃花源创作中,黄礼攸通过色彩语言的陌生化转换,以及个人心绪的隐喻化表达,表露出一种由理性与浪漫、克制与洒脱交织而成的自我心境。

  我们可以从近两年一些尺幅不大的作品中看到,在造型上,黄礼攸已经逐渐摆脱了视象的限制,不过他没有选择完全脱离对于形象的表达。面对点点桃花与恣意生长的枝干,潺潺流水及绚丽多彩的礁石,他以“删繁就简”的方式直写物象之大意,使作品与现实存在拉开较大距离,幻化成一幅斑斓意象。随着《金色华章》奏响,往常的流水意象褪回绿地,而画面上那些惹人注目的石头,或许是生活在当代的艺术家,为“桃源意象”增添的一分新意。桃花枝、绿茵地,造型虚、着色透。笔者认为,《金色华章》中的色彩之“透”,是黄礼攸抓住了油画媒材--除了制造厚实的肌理之外--的又一“物性”特质及其可带来的视觉效果,即通过薄画法或是多层罩染,来增添画面色层的丰富度。不仅如此,《金色华章》中的色彩之“透”还使物形趋于虚化,画面整体也因此呈现出了一种如梦似幻的视觉效果。可以说,黄礼攸通过对材料之“物性”,以及物象之形、桃源之境(意)的把握,表现出了他随那“武陵渔人”之踪,心入桃花源之后所“看”到的华彩与幻景。

  如果说《金色华章》已经使黄礼攸在艺术创作上实现了个人的自由表达,那么巨大尺幅的《五虎图》则表明了黄礼攸的艺术视野不再受限于视觉形式的创造或是自我表现的诉求,他在创作中通达了一种超越近距离的、更广范围的人性关怀。笔者认为,尽管在这些最新的作品中仍有可供细读的民族文化符号,但在作品中所加入的新的形象,早已超越了一般性的文化象征意义,而黄礼攸通过糅合自身的绘画技巧、转换经验、价值判断等多方面,也已在艺术创作之路上无限接近了自由之“化境”。

  艺术家黄礼攸在他笔下的桃花源中追寻着常画常新的自我突破,而作为观者的我们则收获了常读常新的审美体验。惟愿黄礼攸老师的艺术之树常青,也愿我们在共享渡船坡的桃花源之外,共建新时代的桃花源!

该艺术家网站隶属于北京雅昌艺术网有限公司,主要作为艺术信息、艺术展示、艺术文化推广的专业艺术网站。以世界文艺为核心,促进我国文艺的发展与交流。旨在传播艺术,创造艺术,运用艺术,推动中国文化艺术的全面发展。

联系电话:400-601-8111-1-1地址:北京市顺义区金马工业园区达盛路3号新北京雅昌艺术中心

返回顶部
关闭
微官网二维码

黄礼攸

扫一扫上面的二维码图形
就可以关注我的手机官网

分享到: